美国人总想着,要是搞不定中国,那就得“复制”一个。这次,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印度。
然而,这套剧本从一开始就透着股子拧巴。他们想在一个社会分裂的国家,生硬地去克隆一个靠社会高度整合崛起的模式。这哪能行?
纸面上的“替身”美梦
纳伦德拉·莫迪在2014年首次担任印度总理。从那时起,印度与美国的联系就一天比一天紧密。
特别是今年二月,莫迪再次访美。他与现任总统特朗普的会晤,把这种合作关系推到了一个新高度。
美国对印度寄予厚望,这背后不是没道理。在华盛顿的战略蓝图里,印度确实具备了一些“替身”的硬件条件。
最明显的一点,就是它庞大的人口基数。2023年,印度人口达到14.28亿,正式超越中国,成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。
西方媒体和智库对此兴奋不已,大肆鼓吹这是印度的“人口红利”,一个潜力无限的巨大市场。
经济数据看起来也挺亮眼。印度GDP在2024年摸到了3.85万亿美元,增长势头很猛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预测,今年印度GDP将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。这意味着它将超越日本,跃居全球第四大经济体。
“印度是下一个中国”的说法,因此甚嚣尘上。美国人也真金白银地投了进去。
比如,去年六月,莫迪访美就与时任总统拜登政府签了大单。他们要买31架MQ-9B无人机,还要合作生产战斗机发动机。
这事儿意义可不小,它标志着美国在高科技领域,开始深度向印度转移技术。
莫迪自己也很给力,成功实现了总理“三连任”。这为美印合作的长期稳定,打下了政治基础。
近期莫迪与特朗普的会谈,重心更是放在了贸易上。双方甚至定了个雄心勃勃的目标:到2030年,双边贸易额要冲到5000亿美元。
美国人的算盘打得很清楚。他们想通过这些军事、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捆绑,把印度塑造成“印太战略”的核心支柱。
最终目的,就是希望印度能逐渐在全球供应链中,取代中国的某些位置。
被忽视的“软件”鸿沟
然而,仅仅是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,并不能简单复制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。美国在构思这场“复制”大戏时,似乎忽视了驱动中国崛起那些至关重要的“软件”条件。
首先是劳动力质量的巨大差异。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,得益于普及的基础教育,其劳动力能快速适应现代化生产线的需求,掌握操作技能。
而印度的情况则复杂得多。尽管人口基数庞大,但今年印度的整体识字率仅约为80%。
这意味着仍有数亿人口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。大量底层劳动力因受教育水平限制,难以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复杂要求。
这使得所谓的“人口红利”难以有效转化为“生产力红利”,反而可能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。
其次是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问题。印度的种姓制度,尽管在法律上已被废除,但在社会实践中依然影响深远,造成严重的社会割裂。
低种姓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受阻,缺乏奋斗的动力和机会。这种社会分裂与中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后者是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,推动大规模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。
最后,印度的政治执行力也面临挑战。松散的联邦制导致中央政府政策在各邦的推行效率低下,地方主义盛行。
各邦之间为争夺关键资源,比如泰米尔纳德邦与喀拉拉邦就因水资源问题而矛盾激化。
这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。
铁路、公路、电力等关键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,也成为了制约印度工业发展和吸引外资落地的瓶颈。
这些结构性的“软件”短板,远非简单的资金或技术投入就能弥补。
棋子的自我意志
更复杂的是,美国想要扶持的这个“代理人”,并非一枚被动的棋子。莫迪政府有着清晰的“战略自主”理念,拒绝成为任何国家的附庸。
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高超的平衡术,这反而可能反噬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。
一方面,印度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“四方安全对话”(Quad),在地缘政治上配合美国对中国的牵制。
但另一方面,印度顶住了西方国家的压力,持续大量购买俄罗斯的廉价石油和天然气,以此维护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。
对华关系同样体现了印度的两面性。尽管2020年加勒万河谷的边境冲突导致中印关系冰封五年,但近期,印度外长已再次访华,尝试修复两国关系。
这种姿态背后,是印度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深度依赖。例如,印度60%的药品原料需要从中国进口,这使得它无法轻易实现与中国的“脱钩”。
美印两国间的贸易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。特朗普总统在今年二月与莫迪的会谈中,就明确提出了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。
他要求印度降低关税。莫迪政府在国内也面临着复杂的民意压力,包括持续的农民抗议以及印巴冲突升级。
这些因素都表明,印度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,并不会无条件地服务于美国的战略目标。
结语
美国对印度“复制中国”的战略困境,最终回到了那个根本性的“基因错配”问题上。
华盛顿的决策者们,或许只看到了“中国模式”的表象:庞大的人口、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。
然而,他们却完全忽视了中国崛起背后最为核心的驱动力——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。
以及其在政治、教育和社会层面所具备的独特整合优势。因此,印度无法真正成为“下一个中国”。
并非印度自身不够努力,也不是其缺乏雄心。而是因为印度,在历史、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上,根本就不是、也不可能成为中国。
这场代价不菲的战略实验,暴露出美国对竞争对手理解的肤浅与片面。
与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下一个“代理人”,并试图复制一个本质上无法被复制的成功模式,美国或许更应该反思其对华战略构想本身。
在这次失败的“复制”后,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,恐怕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深刻调整。
配资平台开户,启天配资,郑州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